添加了 AI,咖啡会是什么味道
在占地面积不足2 5平方米的机器人咖啡亭旁,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等一杯精密算法的 "产物 ",这般体验在...
2023-05-24在占地面积不足 2.5 平方米的机器人咖啡亭旁,用 1 分钟左右的时间等一杯精密算法的 " 产物 ",这般体验在上海街头已不算新鲜。不过,持续多日的第三届上海咖啡文化周将 " 咖啡 +" 文化消费生态推向讨论热潮。在此氛围中,囿于咖啡本体的消费量级,AI(人工智能)咖啡似乎有些 " 非主流 "。
AI 赋能,固然有助于大幅提升咖啡生产效率,但也影响了咖啡作为媒介的重要作用。效率和文化是道选择题吗?上海氦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,COFE+ 机器人咖啡亭发布者韩非子这样理解:消费者在我们点位解决的是 " 刚需 " 问题,相当于实体咖啡店的 " 无人版 " 外卖窗口," 我认为 AI 为咖啡带来的科技变革,假以时日会形成相应的科创文化。"
(相关资料图)
" 咖啡文化的表达有不同面向。"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包亚明认为,比如星巴克主打 " 第三空间 ";有的咖啡馆能够聚集一些兴趣爱好相似的群体;有的咖啡馆会与不同历史文化的场景表达一些关联,主营怀旧," 目前比较不足的是面向未来的表达,给与相关企业宽松的环境加以探索值得鼓励。"
" 氦豚科技 " 落地的长宁区华阳路街道,机器人咖啡亭也是 " 上海硅巷 " 科创街区的一项建设项目。华阳路街道营商办相关负责人张婧超表示,咖啡馆提供物理空间,促进科技工作者思维火花碰撞是一种利好;另一方面,科技产品能否反哺社区也至关重要," 从社区角度看,机器人咖啡作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很接地气。"
刚需
如果说眼下 AI 咖啡解决的是 " 刚需 ",其占比到底有几成?
美团统计数据显示,上海线上咖啡外卖销售规模为全国最高。截至今年 4 月,在过去一年沪上线上咖啡外卖销售规模超 20 亿元,同比增长超 60%。韩非子认为,外卖占比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 " 刚需 " 占比,这决定了 AI 咖啡的市场底座。
他认为咖啡产业发展现有三种维度:其一是当咖啡消费呈现出供大于求时,会延伸向文化层面寻找附加值," 这符合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律。咖啡经济需要 IP 或者新鲜的体验弥补纯产品层面的不足,即将产品消费上升到情感消费;其二是向互联网、人工智能等科技层面延伸,比如 AI 咖啡的出现降低用工成本、极大提升效率;其三是强调原生态咖啡的工匠精神。"
眼下,这三种维度有各自培育的消费市场,但韩非子认为 AI 咖啡会在未来的市场规模上占据更大份额,"AI 一直在学习,有能力不断提升咖啡品质。"
不过,包亚明认为就咖啡产业而言,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对 " 刚需 " 的理解应更加宽泛:譬如沪上老年人,咖啡馆提供的公共空间可以自由取舍社交,与社区空间遍布熟人的情况有所不同。而独立咖啡馆,或许空间促狭简朴却能让人们坐下来用心感受上海,而这也成为上海咖啡文化珍贵而特别的部分—— " 这也是一种‘刚需’,是对场景的‘刚需’。"
在消费者眼里,口味和价格决定了刚需的成色。
记者体验后感觉:味道还行,价格比较实惠。AI 赋能咖啡产业,底层逻辑即为降本增效。韩非子说,公司的 AI 咖啡正无限趋近于市场上主流品牌基本款咖啡的口味,但售价相当于某知名品牌的 1/3," 机器能够复刻参数标准比如水温水压、咖啡机的校准、可可粉的精度、糖浆的含量等,而咖啡师需要培训和实训相当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标准。"
但标准一体两面。在这座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 1.35 家咖啡馆的城市,除了连锁品牌,精品、独立咖啡小店亦是不可或缺的生命力。譬如长宁区愚园路,不少咖啡小店会定期推出颇受客人青睐的 " 特调 " 咖啡,增大个性定制、自主选择的可能性。
这似乎是 AI 的软肋。
包亚明提出一种观点:人工智能技术狂飙的当下,AI 咖啡要更多体现人工智能的特点,比如给消费者提供更大的自主选择范围。
文化
咖啡的文化价值如何体现?
包亚明认为,遍布全城的各色咖啡馆是上海进一步拓展咖啡馆 " 第三空间 " 理论,盘活社区、商场、园区、书店、菜场、剧院、美术馆等城市各个公共场域资源的抓手," 咖啡在同现代生活、时尚潮流的对话中,不断突破产业边界,共同缔造创意空间与复合消费场景,成为撬动体验式消费市场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点。"
他认为,AI 咖啡也有丰富业态的途径,比如是否能够承载智能化助老助残、信息发布等功能," 围绕此打造社区聚会的场景。"
张婧超提出 AI 咖啡的文化表现路径——接地气的科技感。
去年年底,在华阳路街道举办的一场科技主题展,部分高科技展品因在日常生活直观接触较少,居民的感受度并不强。反而是机器人咖啡、AI 魔镜等产品,由于贴近生活,居民们的接受度比较高," 尤其是小朋友,觉得很有意思也对人工智能有了具象认知。"
作者:苏展
编辑:周辰
* 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